现在,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面对诸多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廊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团结实干,“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一系列重大发展思路加速转化为现实成果,全市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廊坊视察并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向强市行列大步迈进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1万元,均实现了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53.7亿元增加到195.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4.3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翻两番,分别达到451.5亿元、909亿元、85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3.6亿元,增长2.3倍。五年中,全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全部财政收入由第九位提升到第六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第七位跃居第四位;贷款余额由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实现了从“小廊坊”到实力廊坊的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全面提速,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创造性地运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北京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三大机遇,有效破解了资金、产业、城市空间等难题,吸引了社会资金大量跟进。廊坊发展明显快起来、热起来了,实现了逆势崛起、弯道超越。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是“十五”期间的6.5倍。富士康、华为、润泽信息港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大连万达、香港新世界等众多大公司、大集团接踵而至。京津廊规划、产业、交通、通讯全方位对接,京廊同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经济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劲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加速转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9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支柱产业。会展旅游、休闲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1.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3.5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完成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保持领先水平。具有鲜明廊坊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建设全面突破的五年。我们大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实现了规划水准、环境质量、承载功能、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8.8%。廊坊生态智能城市规划,荣获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美国建筑师协会优异奖。市区拆临拆违基本完成,实施改造了20个城中村、8个棚户区、52个旧住宅小区,累计拆除650万平方米,占既有建筑面积的24%。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27亿元,实施了156项重点城建项目,谋划建设了万达广场、广阳CBD等5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改造了28条城区道路,整治了34条背街小巷,打通了5条断头路。高标准建设了33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启动实施了47个新民居组团,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明程度得到巨大改善和提升。我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环境优势更加彰显,基础支撑全面加强的五年。我们坚持打基础、造环境、蓄后劲,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廊坊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燕郊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园区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第一。交通建设投资完成113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824公里,分别是“十五”期间的7.1倍和2.8倍,9条高速公路直通京津,8个县(市、区)开通北京城市公交。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投资22亿元。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4天。信用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荣获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奖。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152元提高到20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7589元,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68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城镇居民百户拥有汽车22.7辆,是2005年的5.7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5.3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持续实施“医、学、路、水、保、养”六项民生工程,五保户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孤儿救助等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为1.1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87.1%。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卫生“三基两化”建设任务,抗击“甲流”取得重大胜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并创历史最好成绩,“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连续五年全省领先,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统计、审计、工商、物价、人防、气象、人口、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广播电视、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全市上下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冲刺跨越,全面争先,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6.3%和52.8%,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6%和11%。
各位代表,“十一五”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谱写了廊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篇章。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共廊坊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全市人民,向驻廊中省直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关心廊坊、支持廊坊的中外客商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加速发展、跨越争先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工作主线;必须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支撑;必须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今后工作中,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在实践中坚持和发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就一定能在未来发展中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新的五年,新的征程。廊坊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南资北移”明显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北京疏解城市压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强,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全面实施,廊坊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廊坊处于率先发展的重要跨越期。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发展和积累,我市现代产业、城镇和交通体系已具雏形,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发展基础前所未有,发展后劲空前强大,标志着我市已经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新阶段。廊坊处于经济转型的全面攻坚期。在国家宏观政策趋向收紧、区域竞争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完善、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以攻坚克难的锐气、战无不胜的信念,努力在京津冀城市群抢占先机、率先发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双重任务,在京津冀加快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抢抓机遇、高端错位、强势崛起,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步伐,基本建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标志性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和城乡发展格局,把“两个率先”奋斗目标贯穿落实于“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省要求。
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实力、产业结构、民生水平将实现重大突破和历史性转变。我们将不断提高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跻身全省强市行列;我们将迎来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的黄金期,产业结构更趋高端化;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殷实、更加富足。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速构建高端产业结构,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
——未来五年,我们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实施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投资2760亿元,实施1000个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目标。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城乡形态优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顺畅、充满发展活力的统筹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新民居建设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为重点,深度做好对接京津这篇大文章。抢抓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与北京的交通路网、产业项目、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对接,把廊坊建成高增长、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隆起带,环境优良、宜居宜业、互通互建的城乡示范带。到2015年,环首都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同时,充分利用津廊特殊历史渊源和长期形成的合作基础,推动与天津的基础设施共建、比较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将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的干线公路网,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公交体系,建成一批重大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强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以廊坊精神为主体内容,以龙凤文化为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品牌。
——未来五年,我们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增收、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安全等各项民生工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使“幸福廊坊”成为响彻京津冀城市群的靓丽品牌。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十二五”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必将建成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秀美、更加幸福的新廊坊!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力求高点起步、创先争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2011年工作,我们要突出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在经济快起来、热起来的形势下,克服经济工作中的粗放和无序问题;二是面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的局面,解决好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三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高标准解决好就医、就学、出行、养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紧紧抓牢三个着力点:一是强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在工作中力求精准精细、追求品质效益,努力实现精良增长;二是强力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坚定不移地打基础、造环境,构建引进高端项目、培育高端产业、实现高端发展的新优势;三是强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从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做起,从解决百姓急需的民生问题做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项目质量建设年。立足高端定位,坚持招商选资,全面提高项目引进档次、服务水平、配套能力,切实抓好600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一是围绕龙头抓配套。以华为、富士康、新奥、润泽信息港等项目为龙头,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步伐。着眼提升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交通、医疗、商贸、休闲等服务性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电力设施。二是在建项目抓服务。强化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管理,推行全覆盖、零缺陷、高效率的“保姆式”服务,加快浙商新城、天久碳纤维等49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首钢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通用磨坊食品加工中心等350个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中华电动汽车、中建集团建筑机械制造基地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如期开工。三是新上项目求高端。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品位的投资商,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园区型、基地型项目。以电子信息、休闲商务产业为主导,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选项目,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打造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四是工作机制抓创新。建立科学发展成果暨重大项目调度考核招商中心,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形象展示、动态跟踪、定期调度、严格考评。强化重大项目联审制度,推行统一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的高效模式。
——未来五年,我们将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的干线公路网,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公交体系,建成一批重大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强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以廊坊精神为主体内容,以龙凤文化为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品牌。
——未来五年,我们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增收、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安全等各项民生工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使“幸福廊坊”成为响彻京津冀城市群的靓丽品牌。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十二五”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必将建成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秀美、更加幸福的新廊坊!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力求高点起步、创先争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2011年工作,我们要突出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在经济快起来、热起来的形势下,克服经济工作中的粗放和无序问题;二是面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的局面,解决好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三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高标准解决好就医、就学、出行、养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紧紧抓牢三个着力点:一是强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在工作中力求精准精细、追求品质效益,努力实现精良增长;二是强力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坚定不移地打基础、造环境,构建引进高端项目、培育高端产业、实现高端发展的新优势;三是强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从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做起,从解决百姓急需的民生问题做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项目质量建设年。立足高端定位,坚持招商选资,全面提高项目引进档次、服务水平、配套能力,切实抓好600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一是围绕龙头抓配套。以华为、富士康、新奥、润泽信息港等项目为龙头,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步伐。着眼提升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交通、医疗、商贸、休闲等服务性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电力设施。二是在建项目抓服务。强化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管理,推行全覆盖、零缺陷、高效率的“保姆式”服务,加快浙商新城、天久碳纤维等49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首钢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通用磨坊食品加工中心等350个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中华电动汽车、中建集团建筑机械制造基地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如期开工。三是新上项目求高端。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品位的投资商,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园区型、基地型项目。以电子信息、休闲商务产业为主导,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选项目,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打造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四是工作机制抓创新。建立科学发展成果暨重大项目调度考核招商中心,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形象展示、动态跟踪、定期调度、严格考评。强化重大项目联审制度,推行统一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的高效模式。
推进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厂潮白河工业区等13个园区争列省级工业聚集区。二是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对标苏州工业园等先进园区,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机构,按照集约、高效、一流的原则,完善提升园区规划。三是创新园区开发机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划小开发单元,按照开发主体的实力和水平配给土地,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建立开发商退出机制,设定开发时限和进度,对久拖不建或长期达不到进度要求的开发主体坚决予以清退。把好项目准入关,提高项目门槛,对在建项目逐一梳理,对于低端低效项目实施“腾笼换鸟”。四是完善园区功能。按照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餐饮购物、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以高端平台吸引高端项目。
(五)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按照“生态、智能、休闲、商务”城市功能定位,以主城区为重心,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城建开发改造,重点实施9大类、18项重点工程。一是城市规划提档次。结合“十二五”规划与首都新机场、京沪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廊北新区概念性总规、“大三点”城市战略规划及市区八大功能中心详规。二是城市建设出精品。计划投资880亿元,重点实施“一区、两带、一城”工程,以万达广场、苏宁广场、光明交通枢纽中心、广阳CBD为重点,打造城市核心商业区;以市民中心、银河新区、龙河景观带、尖塔片区等项目为重点,打造南北两个休闲商务带;以中远总部基地、艺林文化公园为主体,打造万庄生态新城。启动8个大型立交桥涵、2个长途汽车站建设。各县(市)以建设高水平中等城市为目标,积极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城区扩容、改造、升级。三是城市管理更精细。强力推进“数字廊坊”建设,完成市区基础数据三维数字系统,拓展市区交通管控系统和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面,同时向永清、固安、大厂、香河延伸。四是城市品牌扩影响。深入实施《廊坊市城市营销策划方案》,重点组织好“北京?廊坊周”等推介活动,积极利用好香港投洽会等重要平台,打响城市品牌、园区品牌和产业品牌,扩大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一是落实农民增收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自主增收积极性。稳步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启动“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0万人。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落实好“111行动计划”,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农户参与度达到63%。规划建设中国国际农展博览园、大厂现代农业示范区、永清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三是加快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创建40个千亩蔬菜标准园,新增设施种植面积8万亩。四是积极推进新民居建设。按照产业聚集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公共服务快速提升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建设,全面启动建设180个省级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龙河、鲍邱河治理和文安县城防洪堤三项重点工程,更新补打机井1000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投资800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开展农网改造和农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电网一体化。六是扎实做好抗旱防汛工作。落实好抗旱防汛工程建设资金、物资,多措并举应对旱情,确保全年粮食取得好收成。
(七)提升对接京津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要求,高起点、大手笔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带动对接京津实现新突破。
一是推进“四区六基地”建设。环首都县(市、区)45个园区和基地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加快实施航天精密机械加工、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北汽控股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制定分解招商目标任务,组织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确保“四区六基地”建设高点起步。二是推进京津廊规划对接。统筹编制环首都县(市、区)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实现高端定位、三规合一。与京津相关部门搞好对接沟通,及时修订各项规划,实现“十二五”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等各项规划的有机衔接。三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京台、密涿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廊沧高速、密涿支线高速年内建成通车,谋划津石、唐廊高速前期工作,形成“三纵五横两翼”的高速路网格局,构建京津廊半小时同城交通圈。全力做好京沪高铁通车准备,增加廊坊停靠班次,进一步谋划京廊快速轨道交通,加大轻轨M6线盯办力度,谋划与首都新机场路网对接。加快京廊通讯对接,环首都县(市、区)固定电话接入“010”区号,移动电话实现与北京同城无漫游。
(八)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打造优于周边区域的发展环境梯度差。一是提升政策环境。强化重大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对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扶持政策,促其成长壮大。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信用担保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二是优化服务环境。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向环首都县(市、区)和园区下放审批权限;加强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动市、县联网审批;推进政研企、政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三是巩固生态环境。完成造林17.5万亩,新增园林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推进龙河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凤河水系等11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及配套工程,年内投入试运营。四是改善人才环境。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制定实施“5256”人才工程计划,出台财政资助、住房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专门政策,规划建设高标准人才创业园和人才家园,五年内引进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落户20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形成50个科技创新团队,培育6000家小型科技企业。着眼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培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休闲旅游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机制,打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善于包容的廊商团队。五是强化信用环境。启动廊坊社会信用监管平台二期建设,将信用体系向各县(市、区)延伸,构建信用政策法规、服务、文化、监管、区域联动五大体系,实现全市域信用信息的实时互联共享。六是营造体制环境。以推进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精心抓好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力争1-2家企业实现上市。
(九)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主要民生工作全省领先,进一步缩小与京津差距。集中力量办好12件实事,突出解决好市区公交、教育等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⑴扩大就业规模。对返乡农民工、“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实行重点帮扶,新增城镇就业4.2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⑵强化养老保障。市辖区80%的社区建立家庭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家庭养老服务站,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社区。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床位新增1200张以上。⑶实施助残工程。重点扶持6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2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
⑷强化住房保障。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000套,其中限价房3000套,经济适用房2000套,廉租房1500套,公共租赁房8500套。年度归集住房公积金12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亿元。⑸改善居住条件。投资4500万元,实施旧住宅区改造,改善面积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000户。投资8亿元,新建6座集中供热站,新增供热面积760万平方米。投资4200万元,启动市区55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和节能改造。开工建设廊坊热电厂,推行清洁供热。⑹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全面提升公交水平,新建5座公交场站,调整、新增公交线路,增加班车数量,增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新建改造8条市区道路。投资7000万元,建成市区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设6个公共停车场。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廊坊一中创建全省一流高中。新建3所公立幼儿园和开发区四小,实施廊坊六中扩建、四中迁建和管道局三小整体重建工程。加快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分校和中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基地建设。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投资13亿元,实施人民医院、管道局中心医院、开发区医院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爱德堡医院,新增床位3000张。投资1.1亿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困难群众定点就医、门诊补助和住院救助制度,建立县级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城镇低保对象和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参保率、参合率保持100%。⑼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报刊亭200个,两年内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月月有数字电影。加快建设市区体育场馆和农村健身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⑽建设饮水工程。新建、续建8座水厂,解决农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实施“立体防控”工程,建立市县乡三级城区街面巡控网,市级实现24小时全天候见警,完善县乡村治安巡逻队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⑿保障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同时,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6‰以内。深入推进领导大接访、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重视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十)努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履职尽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一是增强学习研究能力。认真研究现阶段政府工作的特殊规律,力求思想适应新变化,知识适应新要求,能力适应新形势。加强调查研究,广泛集中民智,不断提高谋发展、解难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增强开拓创新能力。树立精良增长的理念,坚定崛起争先的追求,探索跨越发展的有效举措,以事争一流的标尺引领发展方向、制定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工作、衡量发展成效。三是增强求真务实能力。不务虚功,崇尚实干,做到察实情、干实事、求实效,使每项任务都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办好,确保各项工作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完成。四是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和建议。加强执法程序建设,全面落实自由裁量权标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廉洁持政。五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向民生倾斜,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着力解决好市区交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正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廊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奋力拼搏,谱写廊坊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