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要闻 >> 我国印刷企业危机频现 生存为何这么难?

我国印刷企业危机频现 生存为何这么难?

2011-09-19  来源:科印网  浏览:3133  0人参与评论
摘要: 2011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印刷业中早已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印刷”,纷纷浮出水面。3月2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终于颁布实施,首批绿色印刷认证工作也随之展开;4月20日,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正式出炉。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的第二个靴子落地,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纪元——环保、高效,势必将成为我国印刷业的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2011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印刷业中早已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印刷”,纷纷浮出水面。3月2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终于颁布实施,首批绿色印刷认证工作也随之展开;4月20日,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正式出炉。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的第二个靴子落地,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纪元——环保、高效,势必将成为我国印刷业的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金融危机正式结束后的印刷业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展会,Print China 2011庞大的参展规模和鼎沸的人群,似乎也预示着我国印刷业一年火热的年景。经历了年初尴尬的民工荒,不少人也从这次展会中嗅到了自动化的味道。用自动化取代人工,可能成为不少印刷企业今年需要好好研讨的主题之一。“绿色印刷在中国”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展现了我国印刷业在发展绿色印刷方面的巨大潜力。尽管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少,但印刷行业还是隐隐透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然而未过下半年,我国各地媒体纷纷爆出各自区域内中小印刷企业相继出现危机的问题,为这一年印刷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经营困难

 

  5月份,有媒体首先爆出云南昆明印刷行业竞争惨烈的新闻。迫于连续上涨的纸品、人工、租金等多方面的成本压力,不少中小印刷企业甚至变卖设备转向经营,把自己的订单转给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做起了倒手买卖。

 

  无独有偶,《南国都市报》也对海南省印刷业遭遇困境的新闻进行了报道。由于物价上涨,印刷品价不能随行就市调整,部份产品价格还低走,极大压缩了海南印刷业利润空间。不少印刷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

 

  而据山东省济南市印刷行业协会工作人员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截至今年7月初,济南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印刷企业由800家递减到500家,一些中小印刷企业纷纷倒闭,。和昆明一样,有的印刷企业的老板干脆把设备一卖,干起了印刷中介的买卖。

 

  据相关媒体报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在经历了几年前的高速发展期后,宁波印刷企业遭遇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与印刷企业成本开支不断上涨相对应的是,企业的订单数量普遍在萎缩。据宁波市印刷行业协会会长郑奋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宁波有200多家印刷企业关门歇业,预计今明两年印刷市场的优胜劣汰在所难免。

 

  作为我国印刷业两大聚集地区——温州和珠三角地区更是爆出部分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的消息。虽然经记者了解这股”倒闭潮“并没有席卷温州的印刷企业,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无法忽略。据一家温州地区的大型印刷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苍南地区的印刷企业经营确实比以前更难了,市场环境大不如前。

 

  来自云南、海南、山东、浙江等地的印刷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市场环境大不如前“可能代表着无数印刷企业的心声!

 

  现象二:“三荒”频现

 

  所谓“三荒”,指的就是人荒、电荒、钱荒。有人认为,这“三荒”也是导致了印刷企业经营困难的罪魁祸首。

 

  人荒,指的就是用人荒,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企业缺乏劳动力的现象。北京某印刷企业,印后工序拥有200个岗位,从春节后到现在已经有400人离职。这个现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用人荒的严峻性。每年春节后,总会出现用人荒问题,这种用人荒总是伴随着时间结构性和人才结构性的现象而产生。然而今年的用人荒,更像是一种员工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后的结果。不提供一个好的薪水和好的工作环境,别说请不来高级人才,就连普工也招不到。而对于一些中小印刷企业来说,提升的员工成本只好通过利润来消化,令不少企业痛苦十足。

 

  那么,今年印刷业的用人荒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5月22日,一场印刷包装行业的大型招聘会在广东东莞举行,共有寮步长江商标厂、宝山印刷、联兴实业等200余家企业,提供手动烫金机长、柔印机长、CTP技术员、安全员等3000多个印刷类职位。其中近8成企业招聘印刷行业技术人才。在这场招聘会上,不少印刷企业已经不对学历受限,一个初中毕业的操作工月入3000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同年5月,上海人才市场举行了一场印刷行业专场招聘会,近百家企业提供了500多个岗位,但求职者却寥寥。为了能够招到员工,一些企业还当场提出按工资单130%的提薪,但效果也并不明显。简单地提薪已经无法满足很多人的胃口,看来印刷业长期以来依赖的低成本的生产模式正要走向覆灭。

 

  电荒,即用电荒,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企业遭遇政府拉闸限电的现象。电荒,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名词走进人们的视野,多半是因为2010年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而集中限电出现的。其实,电荒早即有之,只不过年来越来越严重,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并严重地影响了不少印刷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

 

  据温州一家印刷企业的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龙港地区,限电已经正走向系统化。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对纳税有功的大型企业实行每隔三天停电一天的政策,而对中小印刷企业则是每隔两天停电一天。这样一来,每月大型印刷企业的停电时间最多不超过八天,而中小印刷企业的每月的停电时间则长达十天以上。众所周知,限电对于企业来说有两大影响,一个是减产,一个是订单流失。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有实力的大企业都会购进柴油发电机自己发电,而对一些资金力量薄弱,仅依靠微利生存的中小印刷企业来说,毁灭性十足。

 

  有人认为,限电是国家对“高能耗”企业的政策“惩罚”。对于一些产能落后的企业,国家的确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但是不公平的限电制度和限电方式,其实扼杀了不少中小印刷企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印刷企业的两级分化。

 

  钱荒,即资金短缺。这是一直困扰我国中小印刷企业的问题,在今年更为突出。在通胀处于高位不下,央行信贷紧缩的局面下,而从来就不被重视的中小企业,本来就存在“融资难”等问题,银根的紧缩似乎正预示着印刷企业的多舛命运。钱荒,让一部分中小印刷企业饱受资金紧缺的压力。

 

  人荒、电荒、钱荒不仅摧残着印刷业,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上游公司面临的一些压力也可以很快的传导到下游。特别是一些包装印刷企业,尽管利润较为丰厚、订单相对稳定,但由于主要为工业企业作配套服务,因此企业主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也更容易受上游产业的影响。

 

  现象三:量增利减

 

  所谓“量增利减”,是指销售收入正增长,而利润却负增长或增长慢的问题。如果说以上两种现象大多出现在中小印刷企业身上,那么量增利减也实实在在地落在了部分大型印刷企业身上。

 

  据今年7月,《印刷经理人》杂志公布的2011年榜单显示,印刷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增幅为16.0%,其中97家利润总额增幅只有5.19%。去年与今年都留守在百强榜单中的88家企业中,有24家销售收入正增长、利润却负增长。今年前5个月上海273家重点印刷企业销售总产值为166.14亿元,同比增长14.25%;而利润总额为12.49亿元,同比下降1.26%。

 

  而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对印刷包装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但各类印刷包装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大都保持了增长态势,但同时经营成本有大幅上升之势,企业利润因此而被削薄。

 

  事实上,在《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表示,今年1-7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微型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企业亏损程度却在逐月加重: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由1-2月的22.2%上升至1-6月的41.6%,1-7月又进一步升至46.9%。

 

  中小印刷企业怎么办

 

  面对如此困难的经营形势,印刷企业应该怎么办?在目前形势下,转型升级,无疑是最有效和最彻底的解决办法。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已经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产业转移、向上下游领域拓展、发展增值服务等方式,完成了转型升级,更有一些企业通过发展绿色印刷而开辟了一条成功的新路,精细化的企业管理也是解决方案之一。而对于一些产业结构落后、缺乏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印刷企业来说,转型升级意味着“二次创业”,这些饱受摧残的企业主们显然已经“伤不起”,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从人员结构上,还是领导者的水平上,都无法与一些大型的印刷企业同日而语,“转型升级”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市场经济的精髓是优胜劣汰,金融危机的作用是淘炼真金。我们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抑或绿色印刷将一些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印刷企业淘汰,规范行业的竞争和经营水平,但是大量的中小印刷企业倒闭,不仅不利于行业繁荣和人员就业,而且从长远看来,还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媒体的呼声已经有了回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引起高层关注,对于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会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陆续推出。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正加快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正加快出台。扩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形成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已经成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除了期待国家政策的出手相救,中小印刷企业现在还能做些什么?郎咸平教授的“认识危机”和“保持弹性”理论,则显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郎咸平指出,危机的到来必不可免,而“认识危机”和“保持弹性”,则是解决中小企业面临危机的一个有力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危机并不可怕,因为其可以让行业重新洗牌,淘汰许多竞争对手。

 

  所谓“认识危机”,是指“比竞争对手更早一步知道危机是什么”,而“保持弹性”,则是事先保有充足的弹性。这种弹性,因企业而异,如减少投资、剥离不良资产、尽早偿清贷款等,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在危机之中能够平稳过渡的方法,都可以采用。“认识危机”和“保持弹性”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行之有效,可以让我们以更主动的姿态迎接危机的挑战。

 

  然后,这都是权益之计。最终解决办法,还是要落到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印刷、抱团取暖、向数字化转型,精益生产等办法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办法总比问题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些俗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挺过寒冬,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对本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收藏】 【打印】 【关闭

跟贴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帖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迪培思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