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认证收费的高与低
业内人士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当属认证费用问题。动辄几万元的认证费用到底高还是不高呢?这个问题还真无法简单回答,因为衡量价格的高与低首先要看它是否有据可依,其次要找到合适的参照物。
认证机构实行的是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也就是说,对于认证机构,国家有专门的行业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目前,国家对环境方面的认证只授权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一家。即便只有一家,也不存在价格虚高的情况,与其他认证一样,此次绿色印刷的收费标准有监管部门批准的规范和原则,可以向认证机构索要或在其网站上查询。认证费用的收取是有据可依的。
实施绿色印刷并非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审核、取证环节是对整个过程所产生结果的评价,由独立的第三方完成,必然要收取相应的费用。
取得证书固然是重要的,因为它能证明企业符合绿色印刷标准的要求,但也应认识到,企业通过绿色印刷的实施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才是绿色印刷认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无法用认证费用的高低来考量的。或者说,以绿色印刷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利好影响为参照物,认证费用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企业应淡看费用,重在实施。
证书不是花钱能买的
首批申请认证的企业,绝大多数获得了通过,因此,有人便认为,绿色印刷认证就是个形式,只要交钱就可以拿证,对证书的含金量持怀疑态度。其实绿色印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措施。绿色印刷认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有着很多严谨的程序,不可能花钱买证。
绿色印刷的要求主要包括原材料的无毒或少毒,低碳技术和管理措施的采用,物资或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等几方面,它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并不脱节,而是密不可分。为什么首批申请企业大多数通过了认证?主要原因是,首批申请企业都是实力比较强、基础比较好、各方面都走在前列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积累,或将环保理念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或将新技术的引进纳入经营发展战略之中,或将细微的节能措施运用到各个工作环节,总而言之,他们在不自觉中已先行了一步,用于绿色印刷的资金也在分步实施的过程中得以分散,因而,并没有显现出短时间内的资金压力。
无论企业现实条件如何,只要立即行动起来,把绿色印刷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全员环保意识开始入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企业终究能够走上健康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印刷并非高不可攀
绿色印刷与企业管理是互联互通的。据审核专家们的经验,如果企业ISO9000,ISO14001,OHSAS18001三个标准都执行到位,企业就已达到了绿色印刷要求的70%。但如果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上述认证与管理实际形成的是“两张皮”,那么,企业此番绿色印刷的道路将会相对艰辛得多。
绿色印刷不可一蹴而就,但也并非高不可攀、难以企及。
绿色印刷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是强制性要求,是刚性的、必须满足的。如:油墨、上光油等材料中禁止使用含有邻苯二酸甲酯,润湿液不得含有甲醇,喷粉必须是植物类的;印刷产品上残留的8种金属、16种有机物必须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也有一些要求是选择性的,即所列及的项目有暂做不到的也无妨,在多项要求中只要综合评价达到60分即可达到标准的底线。比如除了强制要求以外的原材料的选用、印刷过程的环保措施等方面。由此可见,这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成本、效益与竞争力
绿色印刷的确会给企业带来成本的暂时提高,但企业的综合成本是一个相对的、复杂的变量,成本管理水平因人而异,赢利状况也各不相同。
搞环保一定需要资金的投入,绿色印刷也不例外。“三废”的处理,引进先进的技术,使用无污染的材料,不花钱是办不到的,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如何消化这部分新增的成本,对于已处微利经营的印刷行业,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解决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首先,印刷原辅材料的好坏不仅与其污染程度有直接关联,还与产品质量因果相生。好的原材料更有利于质量控制,低质原材料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实际上,很多定位高的印企采用高档原材料,并非完全出于环保的考虑,更多是为了确保稳定的产品质量。
其次,实施绿色印刷还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减少排放,提高效率。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低排放的同时,还会带来长期的质量可控、效率提高等多重功效,而高效率、高质量、高产出将摊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不惜重金主动投入CTP技术、集中供墨装置、电子传输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目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赢利能力。
客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材料优质、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理念超前的企业,发展大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经济效益也遥遥领先。相反,固守着落后的工艺和陈旧的设备,产品在低端徘徊,只能陷入无休止的价格竞争,企业举步维艰。
企业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综合竞争能力上,而综合竞争能力又取决于营销模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技术实力、客户资源等各个方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是企业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