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商品大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现在国际展会上,“中国制造”成为了全球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制造”走向国际舞台的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后,频频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国际展会更是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集中爆发的“黄金时刻”。
德鲁巴,知识产权纠纷受关注
5月3日至16日,为期14天的2012德鲁巴国际印刷及纸业展览会(drupa 2012)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成功举行,在这场有着来自50多个国家近1800名展商的国际印刷大展上,中国以200多家参展企业、约1.1万平米的参展面积,成为欧洲区以外最大参展国,也创下了中国境外参展之最。如此规模令不少国人感叹:2012德鲁巴,是中国的德鲁巴。
而展会尚未开始,江苏昌昇集团副总经理杨明先生便在其微博中给业界敲了一记“警钟”,如此多的中国企业参展,知识产权纠纷可想而知,企业需谨慎对待。
一语中的。展会刚刚落下帷幕,亲临展会的网友“天高地厚lp9”便在微博上呼吁:“我们报道中国企业好的消息以外!也要报道真实的一些实际情况!特别是知识产权!CE安全!”,并爆出“有些企业现场查封的”的消息。
事实上,对于这场国际大展,业界可谓早有准备。2012年1月5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简称:印工协)海外出展部就在北京举办了Drupa2012知识产权专题培训讲座,并有100余位出展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除印工协领导对德鲁巴参展相关工作注意事项的介绍外,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事务部法律顾问处处长张顺介绍了知识产权实务、中国企业出境展览知识产权纠纷原因、形式等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和与会代表一起探讨了如何应对贸易摩擦;维诗律师事务所杨安进律师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德企业知识产权事务背景、在德国参展的主要知识产权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何利用德国知识产权制度更好地从事中欧贸易、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等问题。
另据了解,展会期间,印工协还专门针对本届德鲁巴的中国参展企业聘请了当地的律师进行相关指导、培训。
反思德鲁巴,企业“有备”而去,却依然难逃知识产权纠纷“祸患”,这恰恰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商贸路上屡屡遭遇的产权“困局”。
冷思考,产权迷局缘由两面观
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大约63%的企业会因为遭遇到知识产权纠纷而被迫应诉,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输了官司,造成惨重损失。另一方面,我国知名企业的专利、商标在国外申请注册情况也相当不乐观。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在四个方面极易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中,分别是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以及版权。
中国印刷机械等企业之所以难逃知识产权的“魔咒”,需从两方面做分析,即企业自身与客观外部环境。
从自身而言,除部分企业确实存在抄袭、仿冒行为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薄弱、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成熟、企业走出国门的经验较少、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认知等因素,是企业出现知识产权的常见原因。
而从客观环境分析,知识产权体系源自欧美,中国由于早期产业化与市场欠发达,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保护需求和制度。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及管理制度虽建立并逐步健全,并与国际环境接近,但依然不完善。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相较于熟知知识产权保护此项“武器”的运作规则,已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欧美等地“老成员”,“边学便用”的中国自然难免在较量中失利。
面对困局,企业除寄望于国家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以外,更应提高自身应对此类纠纷的能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认知、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维权”,包括印包机械企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不可让知识产权保护断了自身的国际贸易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