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要闻 >> 济南雕刻机:不被看好的全球老大

济南雕刻机:不被看好的全球老大

2012-06-15  来源:济南时报  浏览:19043  0人参与评论
摘要: 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雕刻机,有一半是济南生产,但野草一样生长的产业正面临发展困境。

 

    产业脉络:

    济南做雕刻机“有基础”

 

    雕刻机全世界都需要,为啥偏偏选在济南生根发芽,还发展成产业集群?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不少雕刻机企业老板和相关政府部门,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济南的机床人才优势”是所有人不约而同提到的。

 

    济南市经信委装备制造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起,济南就是机床产业的生产基地。机床一厂、机床二厂这些大企业带来的集群效应,这些大型工厂中的技术人员后来加盟各家雕刻机生产企业,为这些厂家提供了技术支持。

 

    “配套完善也是重要原因,所有的配套设备都能从济南本地配套完成。”王力说,比如雕刻机使用的铝件,章丘的产量很大,周边王舍人镇等地都有不少小型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商,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小规模的产业链条,组装起来很方便,成本也低。同时,华山一带发达的物流业,也为雕刻机这种出口依赖性强的产业提供了便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你去物流公司看看那些用大型的木头箱子包装的,多是要运出去的雕刻机。”

 

    国家为了鼓励这类机械设备的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出口免检,优惠的政策环境也让雕刻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从业者说

    “感觉自己像80年代

 

    王力的工厂设在历城区华山镇的傅家工业园内,面积不大,连车间、仓库外加办公场所,总占地面积只有6.5亩,和另一家大型企业的仓库合租了一个院落。因为门面不显眼,记者8日驱车造访的时候,竟然两次路过都没找到。记者探访发现,仅傅家工业园区内,像这样的雕刻机企业就不少于5家。

 

    雕刻机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家具、家电、广告制作等行业。

 

    摆地摊的,捞一票就走”

 

    老外摇头:价格不菲的雕刻机小作坊产?

 

    王力带着记者来到他的车间参观,车间面积总共200平方米左右,另外还有一间不大的仓库。五六名工人正在干活。“厂房确实是小了点。”王力说,目前大多数雕刻机企业生产以组装为主,场地小对生产的影响不大,但是一有客户来参观,就比较为难。

 

    他指着一台正在装配中的雕刻机告诉记者,“好多来这儿参观的外国人,都不相信这种十几万元一台的机器是我们这种小厂做出来的。常有外商明明站在厂房里,却问生产车间在什么地方。”

 

    技术门槛低,利润正在摊薄

 

    “济南的雕刻机确实名声在外,但说实话这个名声不太好。”兆亮对记者坦言,近年来“济南产的雕刻机”在业内甚至成了“便宜货”的代名词。全国各地不少有雕刻机需求的单位,买低端雕刻机时都来济南,要买高端雕刻机,就去北京、武汉等城市了。

 

    雕刻机有高低端之分,济南的雕刻机厂家,大多数生产的是低端机。而低端机的生产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投上10万元-20万元,找一两个懂技术的人,再找两三个人做外贸,就能开个雕刻机厂,很赚钱。行业也没有技术壁垒,主要是组装。大多数厂家的技术,技术人员只要进车间干一个月,就能照葫芦画瓢做出图纸然后仿制出来。

 

    “就因为科技含量低,门槛低,大家都知道这行好做,做雕刻机的企业越来越多。参与竞争的企业多了,利润也就越来越薄。”兆亮分析。

 

    既然知道技术门槛太低,为什么不提升技术水平呢?记者采访的大大小小6家雕刻机企业中,仅有一家表示正在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并准备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而其他企业则对技术革新表示“不感冒”。“搞那些发明专利有啥用,你今天发明出来,明天就被人家模仿去了。我们才不做那‘冤大头’!”一家雕刻机厂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这个行业利润还算不错,没必要费工夫去申请啥政策优惠。有那时间,还不如多搞点生产,多赚点钱。”

 

    “缺归属感”,老板自言做不长

 

    “雕刻机这个行业,确实赚钱,但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匆匆过客,干不长。”兆亮说,他觉得自己就像上世纪80年代初摆地摊做生意那批人,第一批摆地摊的人都赚钱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捞一票就走。“这个行业赚钱是赚钱,但是少规范,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中。我做了这几年,却没有一点归属感。凭直觉,这个行业不适合做长。”兆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行业前景并不乐观。

 

    采访中,兆亮和历城华山镇工商所所长刘大勇,不约而同地将雕刻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几年前红火一时的塑钢产业做了比较。“塑钢当时也很红火,不亚于现在的雕刻机,济南做这一行的企业大大小小也有上百家,但是现在怎么样呢,一夜之间好多都销声匿迹了,现在倒闭的倒闭、改行的改行。为什么?也是因为缺乏引导,自生自灭了。”兆亮说,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家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水浅的地方还行,现在水越来越深,企业需要方向性的指引,最好能够形成规模,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至于淹死在茫茫大河中。“没有规模、没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行业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王力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对本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收藏】 【打印】 【关闭

跟贴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帖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迪培思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匿名发表